五行系统循环论:
五行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。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。它强调整体观念,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。如果说“阴阳学说”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,“五行学说”就是原始的系统循环论。
五行学说的产生:
西周末年已经有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“五材说”。从《国语》“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,以成万物”到《左传》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”,再到《洪范》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日从革,土爱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”。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,对五行学说的最早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。战国时期,《黄帝内经》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,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、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,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五行的普遍意义:
五行作为五种符号,代表可以划分为五类的事物状态。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自然物质,但实际上已远远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,具有更广泛而普遍的意义。
古人把世界分为有形之质和无形之气,根据其特性和运化规律归纳出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:金木水火土。这五大元素并非指狭义的金属、树木……而是把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。如把具有曲直、生发、条达特性的所有的气与质归为一类,它与自然界中“木”的特性相符合,因此都用“木”来代表,具有炎上、温暖。向上光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中的“火”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,归纳为“火”,把具有承载。包容、生化、收藏、厚重这一类与“土”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土”:把具有刚劲、延伸、坚硬、肃杀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“金属”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“金”把具有润下、流藏、流动、变化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“水”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“水”。
所以,在五行的世界中,金生水是广义上的五行“金”气与“水”气相生而并非自然界中的金属与水相生,更不是牵强附会地说“金加热融化后成水。
五行各有不同属性,万物都可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,他们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: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;以及人间的五德:义、仁、智、礼、信。古人认为,这五类事物在天、地、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,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,地上的木类之物,以及人的“仁”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。
五行的属性:
金:金主义,其性刚,其质烈。具有清洁、肃杀、收敛性质的事物,均可归属于金。金曰“从革”,从为顺从、服从,是金的“柔和”特性的体现;革为变革、改革,是金的“刚强”之性的表达。
木:木主仁,其性直,其质和。具有生长升发、条达性质的事物,均可归属于木。木曰“曲直”,曲为屈,直为伸,所以木有能屈能伸的特征,伸则舒,其条达之性,屈则还其柔和之质。木可纳水土之气,树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长,树枝曲折向外舒展,生长繁茂,随风招摇。
水:水主智,其性聪,其质善。具有寒凉、滋润、向下的性质的事物,均可归属于水。水曰“润下”,润为湿润,下为向下,所以水具有滋润寒凉,性质柔顺,流动趋下的特性。
火:火主礼,其性急,其质恭。具有温热、升腾性质的事物,均可归属于火。火曰“炎上”,炎为热,上为向上。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,火焰飘浮于上,光热四散于外,所以火有发热、向上的性质,有驱寒保温之功,锻炼金属之能。
土:土主信,其性重,其质厚。具有承载、生化、受纳性质的事物,均可归属于土。土曰“稼穑”,播种为稼,收获为穡穑,土有播种庄稼、收获五谷、生长万物的作用。引申为具有生长、承载、化生、长养的特性。所以土载四方,为万物之母。
阴阳五行观的发展:
“阴阳学说”和“五行学说”既相互独立,又不可分割。在中国思想史
上,战国时期的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的概念结合起来,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——五德终始说,邹衍“深观阴阳消息”,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,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,阐释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,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。这一学说是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。在阴阳五行学说表述的系统中,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、互感、互应、互渗的“使人拘而多所畏”的世界。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,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。
阴阳五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者是《准南子》和董仲舒。他们分别代表“道”和“儒”两大学派,占据着不同层次和领域,但又互立、互通、互补、互融。
五行的生克制化:
五行之间存在生克的关系: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;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然而,五行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循环运动和动态平衡,在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,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“制化”;一种是反常情况下的“胜复”。
制即制约,化即生化。“制化”指五行系统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生克而产生的调节作用。
比如:
木能克土,但土能生金,金又能克木,使木不亢不衰,从而滋养生化火。
火能克金,但金能生水,水又能克火,使火不亢不衰,从而滋养生化土。
土能克水,但水能生木,木又能克土,使土不亢不衰,从而滋养生化金。
金能克木,但木能生火,火又能克金,使金不亢不衰,从而滋养生化水。
水能克火,但火能生土,土又能克水,使水不亢不衰,从而滋养生化木。
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,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。相生相克的过程是事物消长的过程,在此过程中,当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时,事物自身会通过相生相克的调节而重新出现平衡。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,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,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。
五行的胜复:
“胜复”指五行系统在反常情况下,即在局部岀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,通过相克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。胜复调节可使一时偏盛或偏衰的五行由不平衡而恢复平衡。
“胜”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而导致对自己所克之行的过度克制。胜气一旦出现,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,即所谓“复气”。胜气重,则复气重。胜气轻,则复气轻。所以《素问》说:“有胜之气,其必来复也。”
如,火气太过,则过分克金,使金气偏衰:金衰不能制木,则木偏胜而加剧制土,土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,水便越发旺盛,而把太过的火克伐下去,使其恢复正常。
反之,如果火不足则不能克金,引发金偏盛,金盛则加强制木,使木衰而无法制土,这将引起土盛制水,水衰则制火力减弱,从而使火气得到恢复,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。如果只有“胜”而没有“复”,即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太过而没有另一行制约时,则系统的和谐关系就被破坏,导致紊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