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历、农历与真太阳时
要学八字,必须先分清阴历和农历的概念。紫微斗数是以阴历(月亮周期)为依据而推命;八字学则以农历(太阳周期)为依据来推命。
阴历: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:
阴历即为目前我们使用中的月历,它根据月亮公转制定。以月亮为计测标准,恒将月圆之日定在每月十五(望日),并将月晦之日定在每月初一(朔日),所以我们不用随身携带月历,只要晚上观察月亮的圆缺情形就能大约知道阴历的日期。如阴历正月初一永为春节,五月初五永为端午节,八月十五永为中秋节。
农历: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:
农历是指二十四节气,它是农事作息不可或缺的历法,而且是真正的太阳历(阳历),它以太阳为计测标准。只是中国的阳历仅着重二十四节气,并未将全年其余三百四十一天的日期详细标示在历书上,所以很少人知道中国的节气即是阳历,而且跟我们目前使用的“公历”没有什么不同。
如果翻阅万年历,任何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日子核对公历,几乎都吻合,可能前后相差一两日,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地区测定,而公历是在欧美地区测定,两地相隔约半个地球面,会有约十二小时的时差,这在日期的计算上就可能多出一天。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划分的,必须采用阳历(农历)的二十四节气来排四柱命造,绝不可使用阴历。
真太阳时:
真太阳时是指不管太阳位置在哪,地球上任意一点对应于太阳所产生的真正时间。比如对某城市而言,“城东”的时间跟“城西”的时间不会相同。如果用真太阳时来计算,中午12点整应该是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。
而我们现在公用的行政时间则是硬性规定的“区域时间”,在八字排盘时,要把这个行政时间换算为真大阳时。具体换算较为复杂,现在网络上有专门的“八字排盘”网站,输入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点的经度,可以立刻获知真太阳时。
一年之始与一日之始:
早子时与夜子时:
民间流传“命不算子”或“子时不占”之说。子时生人的命很难算准,在子时占测诸事也难测准。这关系到子时应隶属哪一天的问题。归属的日子不同,推命结论当然大不一样。不仅八字学如此,凡以日、时辰为原始信息输入的术数,如紫微斗数、六壬、奇门等,都存在由于子时归属不确定而导致测不准的问题。
子时始于晚11点,终于凌晨1点。应该把晚11点作为一天的开始,还是按如今日历法所要求的那样,将晚12点作为一日之始呢?为唐朝制定《麟德历》的术数权威李淳风说:“古历分日,起于子半”,意思是以子时的中点(晚12点)为一日的开始。从西周起,历法就把与“日中”相隔半日的“夜半”作为一日之始。用12地支计时后,子时恰被日子的更替时刻所平分:后一段称为子正或早子,属今日;前一段称为子初或夜子,属昨日。一日始于早子时,而终于夜子时。对于术数家而言,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十一个时辰无须再细分,唯有子时还须进一步分清。
子时的天干:
子时的前半个时辰(一小时)为本日的“夜子”,子时的后半时辰为明日的早子”;然而,同一个子时的干支须由前后两日使用,便导致同一日内早子时与夜子时之轮值天干不相同,本日早子和夜子间隔十一个时辰。
子时的天干排列规律为:
1.甲己日的早子时为“甲子时”,夜子时为“丙子时”。
2.乙庚日的早子时为“丙子时”,夜子时为“戊子时”。
3.丙辛日的早子时为“戊子时,夜子时为“庚子时”。
4.丁壬日的早子时为庚子时”,夜子时为“壬子时”。
5.戊癸日的早子时为“壬子时”,夜子时为“甲子时”。
一年之始的两种看法:
对于何时换年柱,现在有两种说法,一种认为一年始于立春,这是传统的说法,另一种认为始于冬至。冬至点换年的道理跟“正子时换日”一样:冬至点并非“立节”而是“中气”,是冬季的中心,冬季始于立冬,中于冬至,终于立春,共三个月,从立冬到冬至的前一个半月属当年所辖,从冬至到立春的后一个半月属次年所。这如同子时的前半时辰属次日所管一样。因此,如果年柱的更换以冬至点为准,目的更换便应该以0点为准。
有人认为,千余年来的命书以立春点为年柱更换点,这是算命不准的重要原因。干支创设早在四千多年前,以后历代的历法皆有不同,正月有时建亥,有时建子,有时建丑,有时建寅,这是行政上的法令,只能使一般人四时作业与气候适应,而不能改变太阳和地球的运行。年柱应该自冬至点开始更换,但六十甲子按序代表逐月的干支规律并没有改变,因此冬至前后半个月(合计为一个月)的干支仍是同一个。
也有人认为,李虚中、徐乐吾创八字禄命法,他们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创始人,其理论自有固定的推演模式,这个模式是独立的。李徐师徒早已把类似的差异考虑在内。因此,不论黄帝以后历代如何建寅,只要他们认为正月是寅,后人就得以寅为正月。同理,他们当初设计年柱起于立春,就必须使用立春交换年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