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学说
要学八字,先要了解易学的基础理论,比如阴阳五行、天干地支
天文历法、八字排盘、时间空间、物质能量……
1. 阴阳学说是古老的辩证法:
八字要素:
八字虽然只有八个字,但其中的奥妙是无穷的,因为它包含众多的要素,最基本的要素就有四大类:
阴阳:阴、阳
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
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已、庚、辛、壬、癸
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
我们先从“阴阳”说起。
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大重要学说:“阴阳学说”和“五行学说”,合称“阴阳五行学说”。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,八字学就是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阴阳学说:
宇宙有两股基本的原力,一正一反,即阳力与阴力。阳力也可称之为“复力”,阴力也可称之为“剥力”,此两股原力分别交替规范宇宙物质的生存发展过程。复力使物质“由小生长到大”,剥力使物质“由大分化为小。
没有宇宙阴原力的规范,万物皆受阳原力催动,不断地由小生长到大、分裂膨胀、有生无减、只大不小。如果一棵树可以长到宇宙的边际,那么宇宙就会饱和爆裂、崩解灭亡。相反,若只有阴原力而没有阳原力,更会加速宇宙的毁灭。古人把这两种力的规律命名为“阴阳”。
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就是太极图:
太极图是古代哲学家、炼丹家等解说阴阳理论的模式图。此图有很多种,其中陈抟公布的太极图又称“先天太极图"。朱熹认为,陈抟是和世外高人——隐士、道士学来的。后来,周敦颐将此图改造为今天常见的太极图。
阴阳的属性:
阳性属性:运动·外向·上升·温热·明亮·无形·兴奋·外延·主动·刚性·方形·山南水北。
阴性属性:静止·内向·下降·寒冷·晦暗·有形·抑制·内收·被动·柔性·圆形·山北水南。
阴阳的关系:
多种太极图:
太极图有很多种,如周敦颐之图、陈抟之图、来知德之图、张景岳之图、端木国瑚之图。但只有陈抟和周敦颐的太极图流传广泛。
来知德的太极图:来知德的太极图以居中的黑白二线代表原始太极图中的两点。来氏认为。图为圣人作易之原。理气象数。阴阳老少。往来进退,常变吉凶,皆寓于其中”
张景岳的太极图:
张景岳的太极图中,内圈左黑右白, “此中圈左白右黑,最外圈全白。以示阴阳循环,象征生生不息。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,均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。
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。此说认为: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,比如天与地、高与低、男与女、老与少“阴阳”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。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、互根互用的,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,两者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:
交感相错: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,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。
对立制约:阴与阳是对立、矛盾的。如:上与下、水与火。在阴阳属性对立的基础上,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、约束的性质,表现为“阴强则阳弱、阳胜则阴退”的动态联系。
阴阳互用: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。如:没有上就没有下。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,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、相互为用的特点。
消长平衡:消意为减少,长意为增多。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: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,阴阳皆长,阴阳皆消。“平衡”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。
相互转化: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。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。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,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,会导致转化“物极必反”。如果说“阴阳消长”是量变,“阴阳转化”就是质变。
阴阳与命理:
人一生的生活轨迹、吉凶祸福,是由出生时阴阳二气的旺衰决定的。课程将要讲到,“用神忌神、格局高低”都是由阴阳二气来决定。当八字的五行流通,没有堵塞、没有偏旺的五行出现时,五行之间的力量相对平衡地转化,就会呈现最完美的状态,命主的各方面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。
阴阳转化在八字的演算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,由于地支作用关系的变化,有时忌神会转化成用神,而用神也会转化成忌神。每一个不同的八字组合的喜忌不同,适当的气场消长段不同,这一点在八字预测中相当重要。八字扶抑格中的通关、从格中的日柱旺极喜泄,是阴阳转化的表现。
五行转化是时序的变化,而干支之间的转化不是时序的转化,已经上升到空间气场的转化,干支之间的转化条件就比较严格。由于干支的阴阳属性不同,因而它们遵循同气相合、对立相克的转化规律。如果八字喜火为用,应清楚火的消长应该处在什么段最好。如果超过某个阶段点,就会违背“损有余,补不足”的平衡原则。也就是说,必须要掌握阴阳消长的空间度量段和转化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