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柱八字培训姜上讲解阴阳概念,一起看看吧!
宇宙有两股基本的原力,一正一反,即阳力与阴力。阳力也可以称之为“复力”,阴力也可以称之为“剥力”,这两股原力分别交替规范宇宙物质的生存发展过程。复力使物质“由小变大”,剥力使物质“由大分化变小”。
没有宇宙阴阳力的规范,万物皆受阳原力催动,不断地由小生长到大、分裂膨胀,有生无减、只大不小。那么宇宙就会饱和,崩溃灭亡。相反,如果只有阴原力而没有阳力,更会加速宇宙的毁灭。古人把这两种力量的规律叫做“阴阳”。
阴阳学说是早在夏朝就已形成。此说认为: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,比如天与地、高与低、男与女、老与少等等,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种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。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、互根互用的,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,两者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:
交感相错:交感指阴阳的相互作用,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。
对立制约:阴与阳是对立、矛盾的。如:上与下、水与火。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,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、约束的性质,表现为“阴强则阳弱、阳胜则阴衰”的动态联系。
互根互用: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。如:没有上就没有下,没有高就没有低。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,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、相互为用的特点。
消长平衡:消意为减少,长意为增多。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;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,阴阳皆消,阴阳皆长。平衡,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宜察觉。
相互转化: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。阴阳的主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。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,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,会导致转化,即物极必反。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,那么阴阳转化就是质变。
五行学说:五行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。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中出现。它强调整体观念,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。如果说“阴阳学说”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,“五行学说”就是原始的系统循环论。
五行学说的产生:西周末年已经有了朴素唯物主意观点的“五材说”。从《国语》“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杂,以成万物”到《左传》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”,再到《洪范》五行:一曰水、二曰火、三曰木、四曰金、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曰稼墙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墙作甘。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,对五行学说的最早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。战国时期,《黄帝内经》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,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,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,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。
五行作为五种符号代表可以划分五类的事物状态。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自然物质,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,具有更广泛而普遍的意义。
古人把世界分为有形之质和无形之气,根据其特征和运化规律归纳出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;水木火土金。这五种元素并非指狭义的金属、树木等,而是把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。如把具有曲直、生发、条达特性的所有的气与质归为一类,它与自然界中“木”的特性相符合,因此都用“木”来代表;具有炎上、温暖、向上、光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中的“火”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,归纳为“火”;把具有承载、包容、生化、收藏、厚重这一类与“土”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“土”;把具有刚劲、延伸、坚硬、萧杀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“金属”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“金”;把具有润下、淹藏、流动、变化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“水”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“水”。
所以,在五行的世界中,金生水是广义上的五行“金”气与“水”气相生,而并非自然界中的金属与水相生,更不是牵强附会地说“金加热融化后成水”。
五行各有不同的属性,万物都可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,他们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: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;以及人间的五德:义、仁、智、礼、信。古人认为,这五类事物在天、地、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,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,地上的木类之物,以及人的“仁”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。
“阴阳学说”和“五行学说”既相互独立,又不可分割。在中国思想史上,战国时期的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的概念结合起来,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,五德终始说,邹衍深观阴阳消息,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,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,阐述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,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。这一学说是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。在阴阳五行学说表达的系统中,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、互感、互应、互渗的世界。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
阴阳五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者是《淮南子》和董仲舒,他们分别代表“道”和“儒”两大学派,占据这不同层次和领域,但又互立、互通、互补、互融。
以上就是四柱八字培训姜上讲解的阴阳概念,想了解更多联系我们!